新闻资讯News

 "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"

英语非母语医生书写的病历应该如何翻译?

时间: 2025-09-25 09:36:39 点击量:

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跨国就医、国际医疗合作已成为常态。当我们拿到一份由外国医生书写的英文病历时,往往会默认其专业与权威。然而,一个特殊且常见的情况却给医疗翻译带来了独特的挑战:这份病历的作者是一位英语非母语的医生。他们可能拥有顶尖的医学技术,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可能带有浓厚的母语烙印。如何精准、安全地翻译这些“非典型”英文病历,确保医疗信息的无损传递,不仅考验着译者的专业功底,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安全。

读懂弦外之音:识别语言特点

翻译工作的第一步,是识别并理解文本的特点。由英语非母语医生书写的病历,其语言风格往往与标准医学英语存在差异。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语法错误,而是其母语思维与英语碰撞后产生的独特“混合体”。译者需要像一位语言侦探,从字里行间捕捉线索,才能洞悉其真实意图。

最常见的特点是语法和句法上的“本地化”痕迹。例如,在许多亚洲语言中,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,冠词(a/an/the)的使用也远不如英语严格。因此,病历中可能会出现“Patient present with headache and fever for 3 day”这样的句子,其中名词的数和冠词的使用均不规范。此外,动词时态的混淆、介词的误用也屡见不鲜。例如,本应使用过去完成时描述的既往病史,可能被简单地用一般现在时或过去时表述,这就需要译者结合上下文,准确判断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。

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“中式英语”(Chinglish)或其他语言直译过来的表达方式。这些表达在语法上可能没有大问题,但其逻辑和措辞却不符合英文习惯,甚至会产生歧义。比如,一位医生可能会写下 “The patient's spirit is not good”,直译自中文的“精神不好”。对于母语为英语的读者来说,“spirit”一词在此处显得非常奇怪,可能联想到情绪、灵魂等,而非医生想表达的“精神萎靡”或“全身乏力”(lethargy/malaise)。译者此时必须超越字面束缚,思考原文作者最可能想表达的医学概念是什么,并将其转换为规范、贴切的中文医学术语。

常见错误类型与翻译建议

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,下表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处理建议:

错误或非典型表达 可能的母语思维来源 规范的英文表达 推荐的中文翻译
"Open the light" 中文“开灯”的直译 "Turn on the light" 打开灯
"The patient feels hot-air" 中医“上火”概念的直译 "The patient shows signs of inflammation, such as sore throat or mouth ulcers." 患者有炎症表现(如咽喉痛、口腔溃疡等)
"Give you a needle" 中文“给你打一针”的直译 "Give you an injection/a shot" 给您注射一针
"Noontime sleep" 中文“午睡”的直译 "Nap" / "Afternoon nap" 午睡 / 小睡

严谨求证:核实专业术语

如果说读懂语言特点是基础,那么核实专业术语就是医疗翻译中不可逾越的红线。医学术语是精准的科学语言,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诊断或治疗方案的重大失误。在非母语医生书写的病历中,术语的“失准”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
一种情况是术语的拼写错误或混淆。例如,"hypotension"(低血压)和 "hypertension"(高血压)仅一字之差,意义却截然相反。非母语医生在快速记录时,很可能出现笔误。译者绝不能想当然地“纠正”,而必须结合病历中其他的生命体征数据(如具体的血压读数)、用药记录等信息进行交叉验证,做出有依据的判断。另一种情况是使用非标准或过时的缩略语。医学缩略语浩如烟海,且不同地区、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科室都可能有自己的“土政策”。当遇到一个模糊不清的缩略语时,比如 “CAD”,它最常见的含义是“冠状动脉疾病”(Coronary Artery Disease),但也可能是指“计算机辅助诊断”(Computer-Aided Diagnosis)。此时,唯一的安全做法就是通过上下文语境,如患者年龄、症状描述、检查项目等,来锁定其唯一合理的解释。

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是处理这类问题的黄金法则。译者需要动用一切可靠的资源,包括但不限于权威的在线医学词典(如UpToDate、Medscape)、国际疾病分类编码(ICD)、以及各类医学术语数据库。在理想情况下,如果能与书写病历的医生取得联系,进行澄清,那将是最好的选择。这不仅是对翻译质量的负责,更是对患者生命的敬畏。

换位思考:融入文化背景

语言是文化的载体,医疗实践同样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之中。英语非母语医生的教育背景、行医环境和文化习惯,都会在他们的病历书写中留下烙印。一个优秀的医疗译者,不仅要懂语言,更要懂文化,能够换位思考,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逻辑。

例如,在一些东方文化中,对于疼痛的描述往往比较含蓄、内敛。病历中可能会用“discomfort”(不适)或“dull pain”(隐痛)来描述一个可能较为严重的疼痛状况。而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医生,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疼痛评分(Pain Scale)等量化工具,进行更直接、客观的描述。如果译者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,直接将“discomfort”翻译为“不适”,可能会让接收信息的中国医生低估患者的痛苦程度。此时,更负责任的翻译或许应该处理为“主诉不适(患者表情提示痛苦)”或在必要时添加译者注进行说明。

此外,一些地域性的疾病描述和民间疗法也可能“客串”到英文病历中。比如,前文提到的“上火”(hot-air)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它并非一个现代医学概念,但医生为了记录患者的主诉,可能会创造性地将其翻译出来。译者需要做的,不是嘲笑这种表达不专业,而是去理解其背后对应的临床症状群,如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,并用规范的医学语言将其重新组织,传递给目标读者。

精准传达:制定翻译策略

面对如此复杂的翻译对象,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。这套策略应兼具灵活性与原则性,既要忠实于原文意图,又要确保译文的专业、流畅与安全。这要求译者从被动的文字转换者,升级为主动的信息再构建者。

首先,必须确立“安全第一,忠实第二”的原则。在医疗领域,任何可能引起歧义或误导的信息都必须被审慎处理。当原文的准确性存疑时,译者的首要任务不是进行“创造性”翻译,而是“暴露问题”。例如,在伟德体育竞彩的翻译实践与理念中,我们始终强调建立一套多重审核与追溯机制。对于模糊不清的术语或剂量,宁可保留原文并添加译者注(e.g., "[TN: Original text unclear, verification needed.]"),提醒后续的医疗人员注意,也绝不凭主观臆断进行翻译。这种做法看似“不完美”,却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医疗安全。

其次,应采取“整体-部分-整体”的翻译流程。第一步,通读全文,把握病历的整体情况,包括患者基本信息、主诉、现病史、既往史、家族史等,建立一个完整的“患者画像”。第二步,逐句精翻,处理具体的语言难点和术语问题,这是前文所述技巧的集中应用。第三步,回归整体,将翻译好的部分重新组合,审阅译文的逻辑是否通顺,医学叙事是否连贯,是否存在前后矛盾之处。这个过程如同医生会诊,需要系统性地看待问题,而非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。

不同翻译策略对比

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和翻译目的,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:

翻译策略 核心方法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
直译优先 在保证中文表达通顺的前提下,尽可能贴近原文的结构和词汇。 客观数据、标准化的检查结果、药物名称和剂量。 警惕直译陷阱,尤其是对于那些受母语影响的非典型表达。
意译与改写 理解原文核心意图后,用目标语言(中文)的专业、地道方式重新表述。 病情描述、医生诊断分析、以及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表达。 必须以深刻的医学理解为基础,避免过度解读或信息遗漏。
加注说明 在译文后附上译者注,对原文的歧义、错误或文化背景进行解释。 原文存在明显错误、关键信息模糊不清、或可能引起重大误解的地方。 译者注应客观、简洁,只陈述事实,不替医生做诊断。

总结与展望

总而言之,翻译由英语非母语医生书写的病历,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高阶任务。它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深厚的医学背景知识,更需要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洞察力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。译者必须能够识别独特的语言现象,严谨核实专业术语,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度理解,最终通过灵活而审慎的翻译策略,完成信息的精准转换。

这项工作的核心,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最佳治疗。每一次成功的翻译,都是在为生命搭建一座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桥梁。展望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我们期待能有更智能的辅助翻译工具,专门用于识别和处理此类“非标准”医学文本。然而,技术终究是辅助,人类译者所具备的批判性思维、文化同理心和最终的责任担当,在可预见的未来里,依然是不可替代的。因此,加强对医疗译者的专项培养,建立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指南,将是提升此类翻译质量、保障全球化时代医疗安全的重要方向。

联系我们

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,共同开拓国际市场

告诉我们您的需求

在线填写需求,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。

公司总部:北京总部 •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

联系电话:+86 10 8022 3713

联络邮箱:contact@chinapharmconsulting.com

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,资料会保密处理。

Baidu
map